k8凯发国际(中国)

返回單位首頁 http://www.bigwis.com
您的位置 :首頁>學習資料

新中國70年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及其經驗

發佈於2019-07-11

【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國史要論②】  

作者 :歐陽雪梅(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新中國成立70年來 ,中國共產黨立足實際 ,領導全國人民不斷回答時代和實踐提出的問題 ,不懈探索繁榮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之路 ,重點在構築中國精神 、中國價值 ,凝聚中國力量 ,豐富廣大人民精神文化生活 ,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方面着力 ,為新中國實現從站起來 、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提供了重要支撐 ,也取得了文化建設的重要經驗 。

奠定社會主義文化基礎 ,文化普及於人民大眾

早在1940年1月 ,毛澤東同志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勾畫了新中國的文化藍圖 :「我們不但要把一個政治上受壓迫 、經濟上受剝削的中國 ,變為一個政治上自由和經濟上繁榮的中國 ,而且要把一個被舊文化統治因而愚昧落後的中國 ,變為一個被新文化統治因而文明先進的中國 。」「建立中華民族的新文化 ,這就是我們在文化領域中的目的 。」1949年9月 ,作為臨時憲法性質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文化教育為新民主主義的 ,即民族的 、科學的 、大眾的文化教育 。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 ,應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 、培養國家建設人才 ,肅清封建的 、買辦的 、法西斯主義的思想 、發展為人民服務的思想為主要任務 。    

近代以來 ,中國國弱民窮 、科學落後 。新中國成立後 ,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 ,第一次成為新社會 、新國家的主人 ,而如何讓廣大工農勞苦大眾在文化上翻身 ,如何普及文化 ,成為當務之急 。為此 ,新中國有計劃 、有步驟地發展人民文化 、人民教育 、人民文藝 。學校向工農開門 ,開展識字掃盲運動;大力建設公共圖書館 、群眾藝術館 、文化館(站) 、劇場以及廣播 、電影設施 ,以活躍基層群眾文化;實行文字改革 ,簡化漢字 、頒佈《漢語拼音方案》 、推廣普通話;保障少數民族文化的平等權利 ,積極在少數民族地區建立現代教育體系 ,大力培養少數民族人才 ,創製和改革少數民族語言文字 。例如 ,在地廣人稀的內蒙古牧區 ,出現了「把天空當成明亮的燈光 ,把草原當成移動的舞台」的紅色文化工作隊——「烏蘭牧騎」 ,給牧民送去歡樂 。在西藏的雪域高原 ,也建立起了第一所民辦小學 、第一所夜校 、第一個識字班 、第一個電影放映隊……    

同時 ,我們黨逐步確立並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的指導地位 。新中國成立後 ,積極改革舊的文化管理體制 ,出版馬克思主義經典和毛澤東著作 ,並結合土地改革 ,反對封建文化;在抗美援朝運動中 ,反對帝國主義文化 ,反對盲目崇拜西方的民族自卑心理;在社會主義改造等運動中 ,宣傳人民民主與社會主義觀念;探索建立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中國當代哲學社會科學體系 。馬克思主義 、毛澤東思想逐漸向全社會普及 ,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精神面貌 。    

針對我國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改造取得決定性勝利 ,正在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建設社會主義 ,迅速發展我國的經濟 、科學和文化事業 ,而在科學文化領域內仍然存在着某些「左」的思想影響的情況 ,1956年 ,毛澤東提出了「在藝術方面的百花齊放」 ,「學術方面的百家爭鳴」的「雙百」方針 ,並多次申明這是一個基本的 、長期的方針 。「我們信奉馬克思主義是正確的思想方法 ,這並不意味着我們忽視中國文化遺產」 。「推陳出新」「古為今用 、洋為中用」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路徑 :不僅對中國的文化遺產 ,應當充分地利用 、批判地利用 ,而且「一切民族 、一切國家的長處都要學 ,政治 、經濟 、科學 、技術 、文學 、藝術的一切真正好的東西都要學」 。    

新中國成立以來 ,中國共產黨以為人民服務為宗旨 ,在全社會倡導「愛祖國 、愛人民 、愛勞動 、愛科學 、愛護公共財物」等道德規範 ,表彰勞動模範 ,謳歌艱苦奮鬥 、無私奉獻及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在教育方針上 ,培養「德 、智 、體」全面發展 ,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 ,出現了一批如焦裕祿 、王進喜 、雷鋒式的鞠躬盡瘁 、死而後已的優秀黨員幹部;全體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熱情高漲 ,形成了大慶精神 、雷鋒精神 、「兩彈一星」精神 、紅旗渠精神等 ,艱苦創業 、奮發圖強成為時代最強音 ,中華民族的精神面貌和社會風尚煥然一新 。    

新中國成立後的文化探索 ,回答了社會主義文化的地位任務 、指導思想 、價值內核 、性質與發展方向等根本性問題 ,奠定了新中國社會主義文化的基石 ,也創造了中國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嶄新的人民文化 。同時 ,由於認知的局限及當時東西方兩大陣營對立 ,也存在將文化問題政治化 、錯誤對待某些文化資源 ,尤其是「文化大革命」時期 ,對文化領域的判斷出現了嚴重失誤 ,對於文化建設的探索遭遇重大挫折 。

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結束「文化大革命」後 ,中國共產黨總結和反思新中國成立後文化建設正反兩方面經驗 ,堅持真理 、修正錯誤 ,批評「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 ,開展真理標準大討論 ,打破精神禁錮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解放思想 、實事求是的正確思想路線 ,拉開了改革開放的大幕 。此後 ,中共中央調整文化政策 ,重建文化發展秩序 ,面向時代 ,面向現代化 ,探尋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發展與繁榮之路 。    

改革開放後 ,我們黨在思想領域撥亂反正 ,糾正輕視教育科學文化和歧視知識分子的錯誤觀念 ,提出「尊重知識 、尊重人才」 ,更加自覺地 、堅定不移地貫徹落實「雙百」方針 。1979年10月 ,鄧小平同志在第四次文代會上指出 :「要繼續堅持毛澤東同志提出的文藝為最廣大的人民群眾 、首先為工農兵服務的方向 ,堅持百花齊放 、推陳出新 、洋為中用 、古為今用的方針」 ,確立了「文藝為人民服務 、為社會主義服務」的「二為」方向 。在撥亂反正中 ,既批判「兩個凡是」 ,又批判「崇拜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民主』『自由』 ,否定社會主義」等違反四項基本原則的資產階級自由化傾向 ,旗幟鮮明地提出堅持四項基本原則 。1981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了《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 ,科學評價毛澤東的歷史地位 ,概括了毛澤東思想的科學內涵 ,掌握了思想引領的主動權 。   

1982年 ,黨的十二大把努力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定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一大戰略方針 。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本任務是培養「有理想 、有道德 、有文化 、有紀律」(「四有」)的社會主義公民 ,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 。為適應現代化建設需要 ,文化的發展要求也從普及走向提高 。    

黨的十四大確立了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指導地位 ,強調「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 ,才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1991年 ,江澤民同志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7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提出「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 。黨的十五大專題論述了「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建設」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把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 ,作為黨的先進性要求之一 ,標誌着我們黨沿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又向前跨越了一大步 。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提出將文化產業列入國家發展戰略 。區分公益性文化事業與經營性文化產業 、深化對文化屬性的認識 ,是黨的文化建設理論的重大突破 。    

此後 ,政府重點支持和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 ,建設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推動文化資源共建共享 ,改善文化民生;國有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為文化市場主體 ,轉變政府職能 ,實行管辦分離 、政企分開 、政事分開 ,極大地解放了文化生產力 。胡錦濤同志指出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必須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了《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 ,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目標 。    

改革開放新時期 ,從「五講四美三熱愛」活動到開展文明城市 、文明村鎮 、文明行業創建活動;從培育「四有」公民 、公民道德建設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 ,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雙輪驅動發展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成果豐碩 。不僅成為堅持與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精神力量 ,而且通過個性化 、樣態多樣的文化產品 ,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了豐富多彩的精神食糧 。

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經過長期努力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 ,我們前所未有地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 。黨的十八大以來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 ,以高度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覺與文化擔當 ,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 ,鑄造中國精神 、滿足精神需求 、促進文明互鑒 ,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    

在新時代 ,我們更加堅定文化自信 ,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 。從世界文明發展 、中華文明生生不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創造的「發展的世界奇蹟」等角度出發 ,來認識和把握中華文化 ,從而激發文化自豪感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 :「當今世界 ,要說哪個政黨 、哪個國家 、哪個民族能夠自信的話 ,那中國共產黨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 。」文化自信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等的自信 。在「四個自信」中 ,文化自信是更基礎 、更廣泛 、更深厚的自信 ,是更基本 、更深沉 、更持久的力量 。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 ,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 ,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    

意識形態決定文化前進方向和發展道路 ,面對社會思潮紛紜激盪 ,我們黨堅持用馬克思主義觀察時代 、解讀時代 、引領時代 ,用鮮活豐富的當代中國實踐來推動馬克思主義發展;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全黨 、教育人民 ,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 。按照立足中國 、借鑑國外 ,挖掘歷史 、把握當代 ,關懷人類 、面向未來的思路 ,着力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 。堅持黨管媒體 ,堅持黨性與人民性相統一的原則 ,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 、引導力 、影響力 、公信力 ,敢於亮劍 ,批判各種錯誤思潮 ,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 。完善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 ,加快文化領域立法 ,完善文化政策和法規 ,提高文化治理法治化水平 ,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 ,切實維護國家文化安全和意識形態安全 。    

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 ,共識是奮進的動力 。」人民有信仰 ,國家有力量 ,民族有希望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國家 、社會 、公民三個層面表達了我們的社會理想和價值追求 ,體現了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 。我們黨堅持以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着眼點 ,強化教育引導 、實踐養成 、制度保障 ,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發展各方面 ,轉化為人們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 。    

黨的十八大以來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弘揚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 ,植根在中國人內心 ,潛移默化影響着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 ,「一個國家 、一個民族的強盛 ,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 ,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文化沃土」 。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要重點做好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使之與現實文化相融相通 。要講清楚每個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傳統 、文化積澱 、基本國情不同 ,其發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講清楚中華文化積澱着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 ,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 、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講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 ,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講清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於中華文化沃土 、反映中國人民意願 、適應中國和時代發展進步要求 ,有着深厚歷史淵源和廣泛現實基礎 。中華民族創造了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 ,中華民族也一定能夠創造出中華文化新的輝煌 。    

黨的十八大以來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文藝工作高度重視 、積極推動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及中國文聯十大 、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都發表了重要講話 ,社會主義文藝正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煥發着更加明亮的光芒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 ,「文藝不能當市場的奴隸 ,不要沾滿了銅臭氣」 。始終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 ,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 。一方面 ,補齊文化發展短板 ,解決好文化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 ,建設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加強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有效供給 ,促進城鄉 、區域均衡發展 。另一方面 ,要解決文化「產業化」「市場化」過程中產生的問題 ,強調文化產品的特殊社會屬性 ,堅持以精品奉獻人民 。廣大文化文藝工作者要走進實踐深處 ,觀照人民生活 ,表達人民心聲 ,用心用情用功抒寫人民 、描繪人民 、歌唱人民 ,傳遞向上向善的價值觀 ,展示好當代中國發展進步和當代中國人的精彩生活 。    

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 ,講好中國故事 、傳播好中國聲音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 ,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 、文明互鑒超越文明衝突 、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 。始終堅持不同文化和文明間的平等對話 ,不斷提高文化開放水平 ,廣泛開展文化交流 ,廣泛參與世界文明對話 ,展示中華文化獨特魅力;秉持普惠 、平等 、開放 、包容的新型全球治理觀念 ,提出「一帶一路」倡議 、人類命運共同體等中國方案 。這些理念反映了求和平 、謀發展的時代潮流 ,貫徹了中國「和而不同」 、互利共贏的共生思維 ,超越了意識形態 、價值觀的對立 ,極富建設性和創新性 。    

在新時代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對社會主義文化發展規律的認識推進到新的境界 ,文化領域發生着廣泛而深刻的變化 ,體現了我們黨在舉旗幟 、聚民心 、育新人 、興文化 、展形象方面的積極努力 ,表現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理念 、胸襟 、氣魄 ,文化自信得到彰顯 ,理論創新全面推進 ,主旋律更加響亮 ,正能量更加強勁 ,時代楷模 、英雄模範不斷湧現 ,文化藝術日益繁榮 ,網信事業快速發展 ,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蓬勃發展 ,人民的文化獲得感 、幸福感不斷增強 。

新中國70年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基本經驗

新中國成立70年來 ,在實踐創造中進行文化創造 、在歷史進步中實現文化進步 ,實現了文化領域從普及到提高 、從服務中國人民到走向世界的翻天覆地的變化 ,取得了以下重要經驗 。    

黨對文化工作的領導是關鍵 。黨始終把文化改革發展擺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 ,結合時代要求 、圍繞黨的中心任務提出文化綱領 、文化發展目標 、文化政策 ,把握文化發展的正確方向 ,對出現的不足及時校準偏差 ,建立健全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 ,加強文化治理 ,發揮了政治領導 、思想引領 、制度安排 、群眾組織 、社會動員 、道德示範等重要作用 ,這是新中國社會主義文化不斷開拓創新的根本保障 。    

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是保持社會主義文化先進性的根本保證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形成的成果及其文化形態是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主體內容和最大增量 ,也是中國社會主義文化的主體內容和最大增量 。聆聽時代的聲音 ,回應時代的呼喚 ,及時總結黨和人民在實踐中創造的新經驗和獲得的新認識 ,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的發展與中國化進程 ,毛澤東思想 、鄧小平理論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科學發展觀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都有力地回答了現實生活提出的 、幹部群眾關心的重大思想理論問題 ,統一了思想 、凝聚了共識 。    

人民性是社會主義文化的本質特徵 。「為了誰 、依靠誰」是社會主義文化改革發展的根本問題 。70年來 ,我們堅持文化發展為了人民 ,文化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不斷滿足人民多層次 、多樣化 、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文化發展依靠人民 ,充分尊重人民的首創精神 ,充分發揮人民的主體作用 ,使全社會文化創造活力競相迸發 。堅持把服務群眾同教育引導群眾結合起來 ,把滿足需求同提高素養結合起來 ,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根本目的 ,不斷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文明素養 。    

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發揮文化引領風尚 、教育人民 、服務社會 、推動發展的作用 。文化的核心和靈魂是價值理念 ,核心價值是一個國家的品格 ,也是一個國家文明和文化的精神標識 。新中國成立後 ,愛國主義 、集體主義 、社會主義等精神廣為弘揚;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成為凝魂聚氣 、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 ,使我們始終保持着為「國家富強 、民族振興 、人民幸福」而團結奮鬥 、改革創新的文化主旋律 。    

正確處理古今中外文化關係 ,推動中華文化守正創新 。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 ,堅持不忘本來 、吸收外來 、面向未來 ,在繼承中轉化 ,在借鑑中超越 ,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路徑 。「不忘本來」 ,就要堅持古為今用 、推陳出新 ,全面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核心思想理念 、傳統美德 、人文精神 ,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現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繼承五四運動以來形成的革命文化傳統 ,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始終保持社會主義文化的民族性 ,體現時代性 。「吸收外來」 ,就是放眼世界 ,吸收借鑑國外優秀文明成果 ,堅持「以我為主 、為我所用」 ,以此豐富和發展中華文化 ,這是我國文化發展的重要原則與遵循 。「面向未來」 ,指的是「中華民族創造了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 ,也一定能夠創造出中華文化新的輝煌」 ,我們要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獨一無二的理念 、智慧 、氣度 、神韻 ,同時準確判斷世界文明發展趨勢 ,善於融通古今中外各種資源 ,不斷推進中華文化創新 。    

《光明日報》( 2019年07月10日11版)


© k8凯发国际(中国) 版權所有  【京ICP備19001319號】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0451號】